
沙龙现场
5月12日下午,博取款甘秒到账“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提升核心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办学思想大讨论之党委副书记沙龙在文昌校区科教中心大楼北211室举行。博取款甘秒到账党委副书记宾月景,党委常委、纪委书记符志光出席沙龙。学工部、团委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部)、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参加沙龙。
与会人员围绕“增强发展引领力”主题,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和思考,展开了深入研讨和交流。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如下:

学工部(处)副部(处)长、就业中心副主任邓建春表示,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应践行“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理念: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国家发展战略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培育工匠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强化党建引领,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共建实训基地,发挥党员教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人才培养的动态优化机制;三是创新实践育人,通过志愿服务、企业实习等实践鸣潮,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思政铸魂、党建聚力、实践强能,全面提升就业竞争力,服务高水平大学建设。
学工部(处)副部(处)长、资助中心主任林爱华表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一是要深化理念认同,通过理论阐释、典型宣传和榜样示范等,将教育家精神融入辅导员队伍建设全过程。二是要强化培训提升,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研讨、赛训融合等,强化辅导员对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和对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三是要优化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辅导员以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智慧来武装自己,努力拓宽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视野和水平。
博取款甘秒到账团委副书记王湘林表示,博取款甘秒到账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在“文化润心、实践锤炼、组织凝聚”三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为青年学生提供多元丰富的实践平台及鸣潮载体,进一步助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融合。要坚持以文化人,为思政课建设注入深层文化内驱力;要以第二课堂课程化改革赋能大思政体系共建;要坚持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为社团配备思政导师,积极开展“社团思政”工程,将思政教育和社团建设无缝衔接,打通学生思政教育“最后一公里”。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辛萍表示,一要构建多维联动育人机制。突破学院壁垒、专业隔阂和岗位差异,形成合力,着力打造师生联动、部门联动、校社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二要搭建知行合一实践平台。精心打造“思政引领+专业精进”双螺旋培养机制,形成“沉浸式体验—系统性研究—创造性转化”育人闭环。三要完善动态立体评价体系。构建科学评价模型,从学生自评、朋辈互评、教师反馈、社会反馈等多个维度,以动态化、立体化评估机制驱动实践育人质量提升。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杨年炯表示,学工干部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增强言行示范。一要坚定理想信念,做有大格局的老师,把培养人才和科教报国既作为日常工作也作为人生目标;二要涵养师德师风,做有大德行的老师,以良好学识、人格魅力、模范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三要提升专业素养,做有大学识的老师,秉持终身学习理念,通过研修、交流,持续拓宽视野;四要潜心勤修乐教,做有大仁爱的老师,以仁爱之心投入到学生的思政教育,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赢得学生的信任。
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钟兴表示,作为高校思想教育管理者,引领学生成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思想引领能力、专业赋能能力、共情沟通能力。以思想引领力做学生理想信念的“导航员”、以专业赋能能力做学生成长路径的“设计师”、以共情沟通能力做学生心灵成长的“摆渡人”,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大先生”。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谭璐表示,学生工作在“融”字上下功夫、“实”字上见成效。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二是打造学工品牌鸣潮,赋能青春成长新篇章;三是深化实践育人,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大思政育人保障。既要守好课堂“责任田”,也要拓展社会“大课堂”。
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兴旭表示,围绕打造“青学苑”品牌,推动研本一体化学风建设。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以“为党育人”为目标,破解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升学比例低等问题。二是创新机制载体,通过“三级联动”管理、学科竞赛赋能、榜样引领等举措,降低挂科率。三是深化研本融合,以研究生带动本科生科研,并严查学风,确保实效。自动化学院将以“实干为要”推进“青学苑”品牌建设提质增效,以“创新为魂”破解学风深水区难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易敏表示,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着力构建“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有爱心”的辅导员队伍。一是深化思想政治引领,着力提升政治素养。通过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升专业素养。依托“云灯塔辅导员工作室”,构建培训与竞赛双驱动模式,增强履职能力。三是加强初心教育,做好学生的知心人暖心人。让教育关怀始终与青年学子的成长同频共进,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育人全过程。
电子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谭趁尤表示,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与“干部”双重身份,是高校管理、科研、教学等队伍之“源头活水”,其队伍建设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将辅导员作为博取款甘秒到账党政后备干部的重要来源,提供更多职务晋升机会向管理岗位流动;二是加大力度为辅导员单列科研项目,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助力职称评定;三是鼓励辅导员攻读博士学位,助力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四是完善辅导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做好选聘配备和转出安置。
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韦齐齐表示,推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需聚焦“实干为要、创新为魂”总要求,紧扣博取款甘秒到账“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以争创一流为牵引,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一要强化政治引领,把准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经管人才;二要夯实组织基。牢战斗堡垒,推动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效能,提升党建服务地方经济能级;三要深化融合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党建与学科建设融合;四要锻造先锋队伍,凝聚奋进力量,以优良党风促学风、优校风。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办公室主任王飞龙表示,医学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让我们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既做学生专业成长的铺路石,又做医德传承的掌灯人。始终坚持以“拼命教”的执着、“拼命学”的韧劲、“拼命干”的担当为培养新时代人民健康的守护者而不懈奋斗!

医学部党委副书记、学工办主任、团委书记蓝娟表示,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是“人生导师”,在工作中要紧跟“上面”、服务“下面”、学习“外面”、扎在“里面”、想在“前面”、做到“全面”,把“六面”工作法融入教育家精神的实践中,潜心教书育人、培根铸魂,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医学部护理系党总支书记覃启鲜表示,南丁格尔提灯精神赋予了护理专业“爱心、责任、奉献”思政内涵。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着力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构建知行合一的育人体系。护理思政教育,不需要华丽的言辞,重在行动。当学生在护理操作中更加耐心、严谨,面对重症患者充满勇气时,就是思政教育的成功。要努力让护理思政教育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看得见的光、摸得着的暖、用得上的力。
医学部药学系党总支书记李艳霞表示,药学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锻造新时代药学育人铁军。一是贴标明志铸魂,通过颁发“教育家身份标识牌”,开展“入职第一课、荣休最后一课、教师节成果展示”三大仪式,筑牢教师信仰根基;二是实践淬炼强能,构建“党建+专业”融合体系,党政、教师、企业三方协同育人,贯通“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培养路径;三是标杆辐射聚力,构建“师德浸润-专业引领-教育家型名师”三级成长链,培育“懂药德、精药术、怀药心”的药学人才。
医学部公共卫生系党总支书记韦耀宁表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推动预防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做好三点:一是提升党建引领力。推动“党建+业务”有效融合,打造预防医学特色党建品牌。二是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AI时代背景下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未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三是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疫情防控经验,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增强办学社会影响力。

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洪雷表示,教育需要“以真心换真心”,辅导员队伍陪伴学生时间最长,与学生接触最多,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在思想引领中要善于捕捉把握“00后”的成长规律,把“大道理”融入“小热点”。在学风建设等日常工作中需重塑辅导员角色定位,以“行动力”激发“向上力”。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应以共情之心赋能生涯发展,把“画大饼”换为“对口菜”。要善于学习,勇于“破圈”,与学生并肩奔跑,做学生“学习搭子”,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守护者”“陪跑者”“赋能者”。
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沙磊表示,一是以美润德,构建“美育浸润+思政赋能”课程融合链,弘扬传统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视野与民族情怀;二是以艺化人,搭建“美育+艺术实践”育人共同体,通过艺术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思政教育;三是以创赋能,构建“网络美育+非遗融合”育人新生态,形成示范性网络思政品牌。美育能够通过审美教育和艺术实践,塑造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全人格,还能以美为媒、以艺为桥,深度融入博取款甘秒到账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大志表示,在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征程中,辅导员当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灯塔,将理想信念熔铸于立德树人实践。言行示范需秉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准则,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深耕学生成长沃土。既要胸怀“仁爱之心”传递温暖,更需以“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智慧破解思想迷雾。唯有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为精神血脉,方能引领青年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
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彭发胜表示,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队伍建设对培育高素质体育人才至关重要。具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铸魂,开展“体育精神与教育使命”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楷模事迹,实施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夯实师德根基;二是赋能,搭建技能提升平台,支持教学改革,推动从“技能传授”向“全面育人”转变,提升专业素养;三是立行,倡导教师以身作则,建立“师生成长共同体”,宣传育人故事,强化示范引领。
第一附属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何曲波表示,新时代医学教师需要建立“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人格影响”的三维坐标:以德立身,让课程思政有温度;以行立教,让临床带教有深度;以文化人,让精神传承有厚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医学教育的“摆渡人”,我们将始终以教育家精神为灯塔,既做传授知识的“摆渡船”,更当塑造灵魂的“引路人”,努力培养有温度、有担当、能扎根人民健康事业的新时代医学栋梁。
第二附属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党委副书记胡耀文表示,作为关注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思政教育的关键意义。为解决思政教育难题,开发集手机 APP、Web 浏览器、OA 系统的思政教育平台。一方面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功能延伸课堂教学,精准推送思政案例;另一方面连接“小课堂”与“大课堂”,实时推送热点,组织实践,邀请专家校友分享。未来将持续优化,助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